孩子需经历“野蛮生长”的过程INTERVIEWS WITH FAMOUS PRINCIPALS
来源:国际学校网    作者:林敏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6日
     为一名海归校长,林敏对国际教育有独到见解。西外坚持走中西融合的办学之路,自行研发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办教育的过程中,林校长一方面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把教育做得太窄,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家长能拓宽视野,放手让孩子成长。
 
    我回国十年了,许多人建议我办一个纯西方化的学校,把英美的课程全部引进,比如A-Level、AP,都是为西方学生量身打造的。中国学生母语不是英语,将来在全球平台的竞争中,只能以中西文化的融合作为优势。英美学生很难,很少具有这种能力。如果能真正达到中西文化的融合,既可以选择在中国,也可以在西方工作,无论在哪,都会轻松自如,和人交往无障碍。
这种能力素养单靠引进的纯西方课程很难培养,特别是初高中,引进资格考试后,中文能力变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不扎实。所以,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生如何更有竞争力,需要一套适合中国孩子发展的国际化课程。虽然这个目标确立了,做起来谈何容易!引进课程已经成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且市场认同度也高,许多家长认为越“纯正”越好。许多学校会打“纯西方化”的招牌,号称原汁原味。但是,孩子不是原汁原味的外国人,矛盾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教育上的拿来主义需要结合自己的优良传统。孩子需要既有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又有国际视野、国际化交流能力。
QQ图片20170612143555.jpg
 
   我们有这样一些探索。首先,坚持中文英文都要学好,不能偏废。为此,制定了50:50的课程计划。一半时间是中国老师、教材和课程大纲,一半时间是英美加澳请来的外国老师,原汁原味的北美课程。力求都坚持两个文化系统中的精华,且须互有照应和融合,不能割裂。比如共同的主题学习研究课,课外活动、探究活动,尤其看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品格培育。我们设置中方、西方两个班主任,分别用中英文和孩子沟通。音体美课程也是中西方都有,拓展选修、教育活动都是中西方老师共同参与,使孩子自如地沉浸在两种文化体系中,逐渐使其拥有中西融合的气质、素质、价值观、能力。这个50:50的分配架构也是大框架,到了初高中,可能会朝西方再偏重一些,做相应调整。但是,从价值观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重视,是不能丢的。
 
   要培养出所谓的世界公民,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认同上。自己的文化认同,自己的根越深,国际化程度越高,因为他会更加自信。许多小留学生、“香蕉人”缺乏自信,没有归属感,“漂”在世界上,心理混乱,在中国、在西方都感到不舒服,逐渐地人格分裂,自信心缺失,做任何事情都会受限。所以,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心急,觉得孩子出国越早越好。出国很容易,回来很难,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内心幸福的人。
 
 
西外教育的地平线不在两栋楼之间,而在远方的天际线
    我是在文革时期“野蛮生长”的,十岁到十八岁期间正好是整个文革十年,那时学校基本上是半瘫痪的,我自己读了很多书。图书馆关闭了,我逼着妈妈从她任教的小学图书馆给我不断地借书出来看。一方面自己学习,另外也碰到许多好老师鼓励我坚持读书。同时,我们学军、学工、学农,尽管没有坐在课堂上,但经常走入社会,较后又上山下乡。所以这段经历启示我,教育不能走一条太窄的路。七七年恢复高考,我在农场里白天干活,晚上复习,考进复旦,后来又出国读书。尽管我们这代人是被耽误了,但也从其他方面吸取了很多营养。
   人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课堂学习不能提供,要从课堂外吸取各种各样营养。我带着西外的学生坚持了十年行走课程,我们走过井冈山、泰山、安阳、敦煌、内蒙……很多地方。今年可能到陕北习主席插队的梁家河去看看,到延安看看黄帝陵。为什么要朝北走,朝西走?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在上海这个物质丰裕、高度西化,集中了江南繁华精巧之气的城市,总觉得有所缺失。这里的男孩缺少阳刚之气,担当意识,缺大格局,上海的孩子看出去的只有窄窄的马路和高楼大厦,眼界必然局限。我带着学生在敦煌,重走丝绸之路,有一次我们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出来,车在戈壁滩上奔跑,远处夕阳西下,远望可以看到天际线,看到这荒芜的天际线,我说,这应该成为西外教育的地平线。西外教育的地平线不是在两栋楼之间,那样师生的格局怎么能打开?
 
    所以我才会说,男孩子碰撞一下,打打闹闹很正常。要让孩子经受风雨,不仅在考场上交出漂亮的考卷,更重要的,要有脊梁骨,一个有脊梁骨的人他会有荣誉感、正直感、责任感。这些品格不是课堂上能够养成的,只能在行走的路上,在各种活动中、在交往实践中养成。家长应该利用假期带孩子出去走走,不光是去名山大川,不仅仅是玩,不一定要住五星级酒店,就背个包,就像西方流行的间隔年(Gap year),年轻人专门用一年去游走世界各地,甚至来到中国的贫困山区教书。我们很赞成孩子有个野蛮生长的过程。
 
    家长不要太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寄宿制学校,不是五星级酒店,只要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安全保障,让孩子去磕磕碰碰、摸爬滚打,放手让他们自己成长。在行走的路上可能会有各种意外、突发情况,荒漠上、草原深处,昼夜温差很大,夜里一下子到了零度,没有取暖设备,也熬过来了。在内蒙,要不要让孩子骑骆驼?担着几百个孩子的安全风险,我认为一定要骑,否则白来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有担当,我们有担当,孩子才会有担当。所以我说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在课堂中,要在大教育的背景下,这也是西方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放手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
 
   这些经历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会带来很多背景性的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是通过一个脚手架,像盖高楼一样往上建,你的生活经历,在路上的感受、体验就是你的脚手架,帮助你一层一层往上搭,而且脚手架做得越扎实,楼也就越高、越坚固。一方面我们作为教育者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把教育做得太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家长能拓宽视野,放手让孩子成长。
 
   教育孩子要慢养,慢慢跑,该出彩时一定要出彩
   这很简单。我们在选择学生时一不看成绩,二不看证书,三不看背景和关系,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唯一有优先权的是我们教职员工的子女。所以,请家长放心,你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身体一定要好,强健的体格很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变成文弱的白面书生,要有坚强的体格。其次,坚强的人格、品格更重要,比如孩子的责任心、同情心,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只要具备这些,哪怕他还不会拼音,不识字,不会讲一句英语,都没关系,因为进了学校都是能学会的。我们学校很看重孩子人格品德的素质。许多孩子早期是百米冲刺很快,但人生是跑马拉松,要跑几万天,才跑了五百天、两千天,上气不接下气就跑不下去了,前面都白费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考上大学后不读书,岂不完全浪费了吗?所以说要慢养,慢慢跑,该出彩时一定要出彩。
 
    我五十多岁了,真正出彩的时间是现在,不是二十多岁考上复旦,不是三十多岁拿到博士学位、做教授,而是能从无到有把这个学校建起来,十年后,还有热情,还能找到新的平台、新的发展方向,比如到美国开分校、继续改进课程,把学校做得更有品位和格局等。我能跑到现在,就说明我的基础教育能够持续地支持、更新我的人生。怎么看教育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五十岁以后能回到这个学校,说谢谢你老师,我这一辈子做了些我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看他考上什么学校,这不重要。其实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学历可以说没有关系,但他的人格、品格和身体状况是能让他持续发展的基本的东西。
 
    希望家长不要急功近利,我也常自我提醒,不要急功近利,因为我们学校也面临很大压力,家长要看考试成绩。我们的中考成绩非常好,在全区前三,但学生花费的时间只有其他学校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我们就是抓效率,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执着的投入,发自内心的激情,把学习变成真正想做的事。做教育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很多老师也在说,林校长你这么多年来还是这么有劲!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较想做的事。家长也不要把孩子看作负担,要把孩子看作共同进步互相沟通的伙伴。看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你要求孩子读书,周末你带孩子去书店吗,去博物馆吗,看画展吗,看戏、听音乐会吗?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格局的人,自己先要提高修养。
 
    较后一句忠告,我们要放松,要拿得起放得下。有的家长太紧张了,孩子跌倒、摔一下就不得了了。你的紧张使孩子更紧张,要给孩子和自己更宽松的空间,特别是要提醒那些全职妈妈,孩子可能是你生活的重心,千万千万要放手,否则孩子一定长不大,一定没有出息。有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事的,抓大方向,孩子的人格、品格问题,身体健康,要紧紧抓住不放,其他问题都可以慢慢调整。
来源:国际学校网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huodong/linmin/196887.html
育龙国际学校网 2010-2023 沪ICP备1300234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