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历史次元壁 ,让唐诗活在21世纪的晨光里 | 康桥课堂
在课上背诵唐诗,以流行唱腔诠释古典诗词,用琵琶演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用英文朗诵《将进酒》,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中文课?英文课?音乐课?都错啦!这其实是康桥初中卓扬班的历史课!
在初中教务处G7历史组四位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历史课变得多元而有趣味,倍受学生欢迎!一起去感受下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千年后的少年用水墨丹青还原李白的独酌;用英文演绎《琵琶行》的哀愁,我们发现:唐诗从未老去,它正在10后学生的指尖绽放新的光芒。
感受了诗意的重构和艺术的转化,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场“我与唐诗”的青春邂逅,看历史主题作业如何成为文化传承的星河驿站。
打破历史的次元壁 ,让唐诗活在21世纪的晨光里康桥G7的历史课上在学习隋唐盛世时,我们不愿让那段辉煌仅停留在课本的叙述中,而是希望学生能真正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历史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河。”作为主题作业的设计者,我们始终在追问:如何让七年级的小同学触摸到唐诗的温度呢?“我与唐诗”的主题作业正是基于这样思考而来的。
“我与唐诗”,主体是“我”,也就是G7的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擅长的形式展示唐诗。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去了解唐朝诗歌的内容,探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表达。这一次次的“接触”都能让学生与唐诗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
他们不仅是在完成作业,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这场实验的终极目标,是让唐诗从古老的典籍中跳脱出来,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理解历史的新语言。
打造多元课堂 ,在诗韵中看见成长的另一种可能在一次G7的家长开放日中,一位家长与我们分享了孩子对历史的热爱——尤其是对唐诗的痴迷。这位家长期待,历史课堂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开放、多元的方式,让孩子在兴趣中探索,在创作中自信绽放。
康桥学校重视家长的反馈,也坚信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多元的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无限可能。因此,《我与唐诗》主题作业不仅是一次学科融合的尝试,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意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经典,让历史不再遥远,让诗歌成为表达自我的媒介。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让唐诗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学习与热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诗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那些比分数更动人的瞬间在《我与唐诗》的创意实践中,我们见证了最动人的教育图景——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正被孩子们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重新激活。他们在诗中遇见另一个自己,也在心中悄然生长一种文化自信。
当学生们用AI谱曲、用短视频演绎、用双语朗诵时,他们不仅在解码唐诗的艺术密码,更在完成一场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这种表达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让李白杜甫的诗句自然地流淌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正如教育学家所言:"传统不是供奉的香火,而是永不熄灭的火焰。"在这场跨越千年的青春对话中,唐诗正以全新的姿态,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
作为教育者,我们突然醒悟: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填满知识的容器,而在于点燃探索的火种。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真正的知识探险家——他们带着好奇的罗盘,在古今中外的疆域自由穿行。这样的学习没有标准答案的桎梏,只有发现的惊喜;没有被动接受的倦怠,只有主动求索的激情。或许,这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让每个学习者都成为手持火炬的寻宝者,在照亮文化瑰宝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成长之路。
【报名信息】
免费电话:400-8080-302
联系人:欧阳老师 手机:17310788597 微信:Anne8597
江老师 手机:18017921033 微信:jiangyue2046
来源:国际学校网 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kskq/dongtai/3810.html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电子邮箱:jiangyue20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