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国际学校 > 北京市青苗学校 > 学校动态

普林斯顿大学|辛亿:站在东方与西方的融汇之所(北京私立汇佳学校)

  普林斯顿大学|辛亿:站在东方与西方的融汇之所(北京私立汇佳学校)

  3岁,辛亿与汇佳结缘。在这所国内最早的IB校园里,15年的时光,一颗小小种子,从萌芽到茁壮的故事,就此展开……

  若是要选出汇佳校园中承载最多故事的一个角落,辛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图书馆。所有校园里都最安静平实的图书馆,蕴藏着巨大能量,也使得辛亿在汇佳许许多多的身心旅程都从这里开始。

  小学部图书馆温馨的氛围、低矮的书架,是童年最美好的所在。8年级,已经在高中图书馆数排书架间穿梭的那个少年,也终于在将近一个下午的纠结后取下了从图书馆借出的第一本书——《苏菲的世界》。现在来看,这确乎是个巧合。正如书中的主人公,一位十来岁的挪威女孩苏菲·阿曼德森,在身份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逐渐步入了一片广阔无垠的西方思想天地,这位少年也不知不觉中踏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一个个谜团里迎接不尽的奇遇。

  接下来的几年里,除了课堂,辛亿在这样的世界中遨游:从维克多·雨果笔下19世纪初的巴黎街头走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故事中1860年代的圣彼得堡;再沿着约翰·斯坦贝克笔下大萧条时期的66号公路,一直抵达阿尔贝·加缪所想象的二战期间的法属阿尔及利亚小镇。

  与此同时,倚着图书馆外的栏杆,望着眼前的银杏树从盛夏的墨绿变成为秋天的金黄;躺在老校区人字路旁的草坪上,见证着许多次樱花随着寒冬走向初春的慢慢绽放。这样的时刻,让那位在这个校园里从孩童慢慢成长的少年感受着最丰盈的幸福。

  伴随着汇佳IB教育的核心理念,辛亿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所处的时空,这需要从建筑与城市讲起。

  了解自己,或许需要从读懂一座城开始

  尚显懵懂,辛亿就去到过法国东部的山区,朝圣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也去到过五台山,在隋唐佛光寺大殿前驻足。粗糙混凝土中透射出的圣洁的彩色光影、雄大斗拱与深远出檐的浑厚韵律带来了打动、震撼与征服。

  感受过建筑之美,更希望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将建筑置身于时代。他开始从《中国建筑史》学起,从夏代的二里头都城遗址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北平。更借助9年级MYP社区设计项目的平台,在李远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一边钻研着的《周礼·考工记》背后城市规划的思想与中轴线错综复杂的演变,一边透过自己14岁的视角将一段长达800年的城市历史不断分享给身边的读者。

  透过辛亿最初创作的几篇“读城”主题的公众号文章,仍然能感受到当时的那个男孩心怀鸿鹄之志,用自己青涩的文字试图阐明什么是历朝历代的礼治观念、什么是“天人合一”哲学的空间表现。这些文字不见得是严谨的学术产出,却一定是成长的记录。

  进入高中,辛亿从纯粹叙述城市开始尝试思考城市。旧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城市更新的难题与方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是遍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明城墙遗址上观望北京站里穿行的火车,在景山脚下四合院中向中小学生们介绍老北京青砖灰瓦的城市肌理,他顿悟到这些建筑血脉的真实存在,发觉自己就身处城市的中央。城市的命运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自己的人生也悄然融入在城市整体的运转当中。

  那位阅读故事的少年逐渐成长为讲故事的人。他数不清多少次在校园里分享对北京城市与建筑的热情和感悟。他所站上的讲台从教室变成了年级会,再变成了升旗仪式的舞台以及IB中国教育论坛;他的听众也从正在构思PYP成果展的汇佳小学生们扩展到初中、高中的同学们,甚至延伸至校内校外的教育工作者。

  一次又一次的分享经历让辛亿对这座城市熟悉的陌生感渐次褪去,随之而来的是在这座城市中愈加强烈的归属感。一年前,在迎接一群来访的尼泊尔师生的文化分享会上,辛亿说,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总结他眼中北京与中国的建筑和城市,那大抵就是“中庸之道”。

  他所尝试读懂的是自己,是城市,甚至还是整个民族的身份。

  跨越半球,与两千年前的地中海相爱

  辛亿或许从未想到这场从东方古都出发的旅程、下一场目的地是坐落于另一个半球上的西方古典文明。实际上,在12岁时,古希腊的神秘与奇幻就已经在那个少年的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

  7年级乔大梁老师的戏剧课是辛亿与古希腊的第一次邂逅...从公元前6世纪的泰斯庇斯首次在戏剧舞台上构建出独立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世界起,他逐渐意识到这个国度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他与十几位同学将《俄狄浦斯王》这一悲剧搬上了课堂结业的舞台,而自己也通过扮演戏中斯芬克斯的角色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戏剧表演。

  几年之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位悲剧家绕口的名字仍萦绕耳畔……而这时,辛亿已经开始用这几位戏剧家们所原先使用的语言——古希腊语的阿提卡方言——来阅读他们的作品,甚至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埃皮达鲁斯古剧场中朗诵其中一部悲剧——索福克勒斯的《菲罗克忒忒斯》——中的人物独白。聆听从半圆形观众席岩石上传来的自己声音的回响,至今依然如梦似幻。

  9年级,他会在图书馆中找一块角落,破译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句法,练习悲剧字里行间的韵律分析。有时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忽然被朋友问道“这是什么?”时还会略显尴尬,但他不断将自己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黄金时期的见闻分享给朋友们。12年级的一天晚上,他惊喜地看到主修计算机的室友James正兴致勃勃地观看耶鲁大学唐纳德·卡根教授的古希腊历史公开课,体会到同伴的力量。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比起冥想般的个人独白更能让人激动;传播并激发身边人对古典文化的热情也更比一个人的沉思令人满足。10年级创立汇佳哲学社(The Huijia Symposium)后,辛亿对这一点的理解更加深刻。疫情居家时期,他阅读完柏拉图近乎所有的著作,返校后就立即与Daniel同学一起建设校内的哲学平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开始讨论《理想国》中对正义的定义,辩论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评判标准,分享对伊壁鸠鲁生死观的看法。

  在一场场公开辩论、一张张教学楼走廊中张贴的哲学海报与一次次社团文化日的哲学互动游戏中,他意识到这种活跃的社区感正是古希腊哲学的本质。正如苏格拉底曾在古雅典的市集上通过与路人朋友们对话的方式来剖析哲学问题一样,真正的哲学探讨绝不局限于个体,而须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中获得生机。辛亿说,这大概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διαλεκτική)源自古希腊语中的“对话”(διάλογος)一词的缘由。

  从爱琴海到台伯河畔,探寻自己在历史中身处何方

  “特洛伊的战场硝烟未散,维吉尔的拉丁文便把我送上了埃涅阿斯的舰队,于是我随着这部跌宕起伏的罗马史诗从爱琴海岸漫游到了台伯河畔。”

  “在雄浑的六音步诗与雅致的颂歌中沉醉久了,似乎会觉得古罗马并不仅是横跨三洲、冷酷无情的帝国,而是一位性格鲜明的友人:心怀雄心壮志,但却不失细腻的情感,还颇有风趣。在迦太基和高卢面前,他是沾满鲜血的征服者,而在古希腊面前,他又像一个迫切渴望证明自己的天真孩童,令人又爱又恨。但罗马就是罗马:就像没有一个词能充分概括一个人的性格,也没有一个词能够捕捉到罗马的一切。”

  大概就是这种对罗马的痴迷将辛亿引领到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亚平宁半岛上的“第二个罗马”。在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他遇见了于古罗马文学中点燃诗意理想的彼特拉克、从古罗马遗迹中汲取建筑灵感的布鲁涅内斯基、在古罗马共和国中寻求政治哲学启迪的马基雅维利……“五六百年后的自己又何尝不是效仿这一群人文主义者,踏上了一条溯古之路呢?”

  如何理解历史与当下自我之间的关系,是这条路上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的14世纪诗人彼特拉克就为此困扰了许久——似乎对古罗马光辉的迷恋就必然伴随着对他身处的中世纪萧条的憎恶,使他陷入怀古伤今的苦境之中。

  在历史老师Mr. Conrad的指导下,辛亿在12年级IB的拓展论文中记录了他对此问题的思考。或许彼特拉克对所谓复兴古罗马的殷切渴盼,并非是在政治纷争中逆历史潮流之举,而是动荡年代中的纯粹、诗性的世界观与生活哲理。

  或者说,执着于古典历史并不是一味试图穿越到两千年前的过去,而是意在创造出一片精神的净土。

  站在东方与西方的融汇之所

  辛亿有时戏谑地把自己比作反向的马可·波罗,一位倒行的丝路旅人:马克·波罗从西方出发游历东方,而自己则从东方出发游历西方,尝试将另一个半球的视角带回到自己东方的家乡,用新的方式解读自己的文化之根。

  他学会将儒家经典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联结,理解到古希腊的“黄金中庸”或许是战国时期“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诠释;他开始着迷于西方古典神话与中国明清瓷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的故事,叙述这段错综复杂、跨越大洋的艺术史;带着这两重相互交织的视角,辛亿终于从古代走回了现代,这一次是将20世纪雅典与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串联成一部浑然一体的史诗。

  他发现自己正站在东方与西方的融汇之所,思索着跨越文化的身份,期待着崭新的环球探险。

  与此同时,他也正站在学术生涯的全新起点:是时候向15年的母校汇佳道别,也是时候向普林斯顿大学的新旅程招手了。

  写在最后:辛亿说

  汇佳最令我难忘的,必定不只是这段学习与成长经历,而是一路上指导和陪伴我成长的所有人。感谢我在这所最美丽的校园里遇见的最好的老师们、最好的伙伴们。

【报名信息】

 免费电话:400-8080-302

 联系人:欧阳老师 手机:17310788597  微信:Anne8597

     江老师 手机:18017921033  微信:jiangyue2046

来源:国际学校网 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qingmiao/dongtai/4125.html
咨询电话:400-8080-302 官方微信
  • 邮箱:jiangyue2012@qq.com
  • 网址:www.ctiku.com
  • 合作:QQ 1064084825
官方微信
  •  Anne.OuYang
  • 电话:17310788597
  • 微信:Anne8597
官方微信
  •  Grace.Jiang
  • 电话:18017921033
  • 微信:jiangyue2046
关于我们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电子邮箱:jiangyue2012@qq.com

Copyright @ 2024 育龙国际学校网 www.cti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679号
沪ICP备13002341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