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积极教育大会倒计时丨让每个生命蓬勃绽放
AI时代,如何让每个生命蓬勃生长?2025年10月25日,北京赫德学校金盏校区,“让每个生命蓬勃绽放” 首届儿童青少年积极教育大会,邀您共探答案。
在宁波赫德学校的一次家长会上,有一位七年级的妈妈跟我分享了孩子的成长困惑:“我的孩子说,学校礼堂他很熟悉,但他却从未在公开的场合上台领过奖。”
学校的确经常在礼堂颁奖,这个孩子也曾获得过类似“勇气奖”等荣誉。只是这类表彰并未安排在舞台聚光灯下的颁奖环节。
这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或许正在用舞台的聚光灯定义价值。当我们默认“聚光灯下的奖项”更具“标志性价值”时,或许正以一种隐性的方式,用单一的“可见性标准”,影响着孩子对“自我价值”与“成长认可”的认知。
教育的本质,本应是帮助每个孩子看见自身的独特价值,让不同的生命都能找到蓬勃生长的姿态。但现实中,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用统一标准框定了成功的模样?如何真正践行“看见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长成自己应然的样子”?这些追问也指向了我们始终在探索的核心命题——AI时代,我们最终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
我想,首先是一所让每个孩子被看见,也看见自己的学校。
今天的学校,“升学”往往是焦点,却常常忽略了“真正的成长”。站在宏大的生命维度上看,人生并非一场场考试决定的,升学只是成长旅程中的一段路径,而非衡量生命价值的全部标准。事实上,正是人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变得无比丰富多彩,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
就像在赫德、赫贤学校的小学里,每个孩子在期末大剧表演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剧本,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戏份轻重、台词多少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是否享受演出的过程,是否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幸福、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在这场演出里收获多重成长:或许是为熟记一段台词反复练习的坚持,是克服上台前紧张情绪的勇气,是和同伴配合完成一幕场景时的协作突破;是享受聚光灯下表达自我的过程,也是在应对这些微小挑战时,清晰感受到“我能做到”的自信,体会到“为一件事努力并完成它”的意义。
所以,我希望在我们的学校里,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每个天真梦想都被看见,每段细微的呐喊都被聆听。而被看见和看见自己的前提,是允许,是接纳,是安全感,是来自老师对孩子积极的正反馈,鼓励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在寻找和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最大程度激活内心强大的内驱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回应了教育的真需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AI的洪流中,看见人的价值,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锚定内心的坐标。
其次,我们要办一所让每个人蓬勃生长的学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学习是苦的,只有苦过来,才能有未来的美好生活。事实上,这也曾经是激励我们这代人的最大的学习内驱力。
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未必需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也正因如此,“为什么要学习”成了困扰当下年轻人最大的难题。
他们会直白地问:“我数学就是不好,难道不可以吗?”“我对科学和体育课没兴趣,难道不行吗?”“即使考上985,211,我依然找不到好工作,那我为什么要努力?”这些都是孩子对当下教育模式的困惑,也是对生命意义,“我为什么要活着”的一种隐性追问。
当AI正在深刻颠覆当下的教育,当知识的获取已经无处不在,教育和学校到底何去何从,成为当下每一个教育人都在寻找的答案。而积极教育,正是帮我们回应这份期待的契机,也一定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积极教育的核心,就是系统性地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学业成就”与“生命幸福”并重的双螺旋成长模型。作为一所学校,为孩子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一直是我们的底线要求。基础之上,是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这个高标准,不仅仅是把题做对,“卷”出高分,而是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在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的背景中,做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从而学以致用,帮助他们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同时,我们高度关注孩子的自我认知、身心健康和内驱型成长,只有当他们对自己感到认可、对生活感到满意时,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和成长。赫德、赫贤学校积极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赋能每个生命蓬勃绽放”,不仅希望学生获得人生福祉,更希望他们能享受成长的过程,享受学习本身。
在标准化教育难以充分响应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今天,我们迫切地需要构建更具支持性、包容性的教育生态。
我希望在这个生态里,孩子不再仅仅被升学与竞争裹挟,既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感受到成就感,也能接纳自己暂时的不足,从而慢慢找到内驱力,愿意为更长远的目标、更有价值的意义(哪怕过程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持续投入。这份从容与内驱力,最终也会转化为应对学业挑战、突破成长瓶颈的扎实力量。
我希望老师能跳出“知识传授者和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局限,重新找回“育人”的初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仅能让课堂更有生命力,也能更精准地支持每个孩子的学业与内心成长。收获满满的职业幸福感。
我希望家长朋友们也能静下心来,看见孩子的本真与天赋,享受亲子间的从容时光,并与孩子一起,成为幸福的“终身学习者”。这份陪伴与看见,既是亲子幸福的源泉,也是孩子面对学业压力、未来挑战时最坚实的支撑。
当这些改变发生时,学校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考试工厂”,而是充满温度和爱的社区——在这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每个生命的蓬勃生长,不是去打败谁,成为谁,而是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更好地成为自己。
最后,我们要做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未来已来,我们也注定要做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对于面向未来的学校,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在我看来,所谓面向未来,是如何去探索一条让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道路,让AI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去赋能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因为我坚信,面对AI,人永远是主角。
不论技术如何发展,不论学习方式如何变化,真正的教育,都离不开真实的人和老师,与学生建立鲜活的关系,发生真实的故事。AI可以帮我们去实现一个完美的方案,但永远代替不了人在真实的合作中,去解决一个真实的复杂问题,把知识变成真实的创造。
而这一点,在我们北京赫德的积极教育实践与调研中也得到了印证:调研中,学生、家长与教师主动提出的“最需培养的积极品质”中,“发现和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始终位居前列;同时,学生们还特别提到,希望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包容与关爱他人的品质——这恰与我们对“真实教育”的理解不谋而合:技术是工具,而人的“问题解决力”与“共情力”,才是教育最该守护的核心,也是AI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所以,面向未来的学校,不是去教会孩子如何使用AI工具,而是教会他们如何用批判性的思维、创造力、领导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真实而复杂的世界,用同理心和好奇心,提出好问题,并借助AI这个神奇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的孩子要拥有健康的身心。
最终,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每个从赫德赫贤走出去的孩子,都能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让每个生命都能自在舒展、蓬勃绽放,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底气与热爱,走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报名信息】
免费电话:400-8080-302
联系人:欧阳老师 手机:17310788597 微信:Anne8597
江老师 手机:18017921033 微信:jiangyue2046
来源:国际学校网 本页网址:http://www.ctiku.com/qdhd/dongtai/4686.html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电子邮箱:jiangyue2012@qq.com